糧食產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、民生性產業,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、建設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、助力鄉村振興意義深遠。相關對策建議如下:
一是深化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堅持高質量發展,深入推動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提升綠色優質糧油產品的供給水平。鼓勵建立品質控制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,優化糧食質量品質的供應鏈治理。實施糧食產業品牌發展戰略,充分發揮國有骨干糧食企業的引領、帶動和示范作用,以“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”為目標,激勵廣大種糧農民和糧食企業牛產優質糧油,提升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水平。
二是加快構建統一的糧食流通大市場。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,加快建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,促進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有效銜接互動,確保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,促進糧食資源、科技和人才等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動。建設綠色低碳節約型物流體系,全面推廣散糧運輸,強化公路、鐵路、水運等無縫銜接。鼓勵建設快速中轉新倉型,改造提升高大平房倉等“四散化”和機械化作業功能,開發大型化、標準化的高效低耗物流新裝備。深入開展糧食物流降耗、減損、提效行動,降低物流成本。
三是打造現代糧食儲備體系。建立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協調聯動機制,推動輪換吞吐協調機制完善,健全上下連貫順暢的溝通協調對接機制;建立政府儲備和社會儲備相結合的分階梯糧食儲備新機制;以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優化儲備布局。特別是應服務于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布局儲備,在大城市群、重要物流節點、進境口岸、大型產業園區等布局,以提高穩定市場、服務產業經濟的能力。
四是完善現代糧食加工產業支持政策。堅持綠色優質健康等方向,綜合應用財政、金融、科技、土地等方面政策。發展糧食產業經濟,優化整合延伸產業鏈。高效利用糧食資源,提高產品的深加工水平,不斷提升產品的市場消費能力。優化加工產品結構,建設營養導向型的加工體系,加快研發健康型、功能性糧油產品。培育知名品牌,加強糧油加工銷售平臺體系建設。
五是推動糧食產業數字化轉型。推動數字經濟與糧食產業經濟深度融合,打造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的新格局。通過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攻關、加強數字經濟賦能糧食產業、降低糧食產業流通成本、培育糧食產業新動能2、I以智能制l造引領技術變革和升級等方式,構建形成“人工智能+”“大數據+”“5G+”等高技術含量、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。推動人工智能在糧情監測、無人工廠、智慧物流、線上銷售等領域應用示范,推動我國糧食產業結構邁向價值鏈中高端。
來源:中華糧網
|